105年度「以透地雷達提升鐵道路盤噴泥汙染災害調查效率之研究」

  • 委託單位: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
  • 計畫主持人:郭治平
  • 摘要:

      目前全台營運中鐵道約有85%鐵道結構屬於傳統的軌道結構,即原地面上構築路基(又稱路盤、路床)後,再鋪覆道碴、枕木與軌道。為了能就地取材而將軌道面填築到設計高程,路基材料可能從黏性至粒狀土壤皆有,非理想之級配。而鐵軌續接方式為以魚尾鈑夾住兩軌再以螺栓鎖定,接頭處於列車輛通過會因撓曲變形造成反覆震動,並透過道碴將反覆力量傳遞傳遞至下方路基。當路基材料飽和含水時,即可能產生真空吸取現象,稱為唧筒效應;造成噴泥污染道碴,並使軌道發生沉陷與水平不整。 實際上,噴泥現象是個國內外鐵路界常見的問題。現行之噴泥檢測方式,為利用夜間非營運段以人力目視巡軌,遇到路碴表面有明顯噴泥才回報,進行後續處理。然而此方法可能有遺漏與透視不足之疑慮,且往往在雨季時較難執行。國外近年利用非破壞性檢測技術(透地雷達)進行鐵道路床結構完整行檢測已有初步成效,然而對於噴泥分佈檢測並不多,因此本研究也引起國外廠商極高的興趣。本研究提出特徵化網格法闡釋透地雷達訊號反應圖,有別於傳統之方法,期可藉由本研究之初步成果,找出以肉眼目視 無法發現之噴泥分佈,一舉將原本的事後補救,提升為事前的預防,做到平時防災。另一方面,也可提供主管機關未來在更換道碴時評估範圍與量體之參考,進而節省人力物力成本。